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,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承担着联通华北地区、扼守日军南进咽喉的战略使命。地处中心位置的河南濮阳,是当时根据地党、政、军指挥中枢长期所在地。
昔日,当地通过减租减息和生产自救,军民共同改造了大片沙区和盐碱地,全力供粮支援前线。如今,这里已建成超百万亩高标准农田,更孕育了全国领先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。
让我们一起走进濮阳,看革命老区如何以生态与科技为笔,书写新时代答卷。
1943年至1944年,冀鲁豫军区边区军民先后取得了八公桥、昆张、清丰等战斗的胜利。
濮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副主任周进鹏:其中的八公桥战役发生在濮阳县,发生的时间是1943年11月,是我军抗日战争中的一个成功战例,载入了《冀鲁豫边区革命史》。
展开剩余82%面对日军封锁,从1942年开始,濮县、范县率先推出“二五减租政策”——地租直降25%。这样一来,农民负担减轻,生产热情空前高涨。但是沿黄地区耕地盐碱化非常严重,农业生产依然面临很大困难。
范县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工作人员夏和平:“小雨结成皮,大雨漏到底”,这个顺口溜说的就是当年的土地情况,种啥没啥。共产党人领着大家深翻土地,改良土壤。
军民齐心,让封锁的根据地农业生产有了起色,更让八路军赢得了百姓的拥护,抗日根据地迅速巩固和扩大。
颜村铺村村民黄体轩:老百姓给八路军黑天白夜地做军鞋、做衣裳,自己有一口吃的,也得给八路军送去。
传承红色基因,缅怀革命先烈。虽然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,但当年根据地军民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却代代相传。多年来,濮阳沿黄地区通过兴修水利、改良土壤等措施,把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田。
2013年,看准种植业发展前景,谷华军改行做起了“稻农”。10年来,不断有新技术在推广应用,助推着农业种植的蝶变。
范县杨集乡种粮户谷华军:一九九几年的时候,水稻的亩产500斤到600斤,现在排灌设施都好了,肥力也提高了,亩产量能达到1300斤。
作为抗日堡垒“武联防”纪念地的濮阳市南乐县千口乡张庄集村,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如今,周边的大小近二十家企业,组成了一条完整生物基产业链条。在这里,废弃的玉米秸秆经过液化、发酵等一系列加工步骤,成为衣物布料、包装纸、可降解餐盒等产品。年产能近80万吨,解决就业2000余人。
河南龙都天仁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新宇:这个产品在一年内能够100%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,一个集装箱能装26吨,每个月能发6个集装箱去欧洲。去年这个产品出口创汇达到1500万美金,今年的销售额和发货量都略有增长。
2022年,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正式通车,濮阳彻底告别不通高铁的历史,也画上了河南省高铁“米字网”的最后一笔。
旅客陈雄飞:之前濮阳至郑州要3个小时,现在只要50多分钟,出差旅行都非常方便。
濮阳东站站长吴红卫:尤其是进入暑运,每日接发列车69列,高峰期每5分钟就有一趟列车。
黄河濮阳段长167.5公里,占黄河河南段近四分之一。为了应对滩区防洪和生态发展的需要,2014年,濮阳启动了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。2021年18个安置区全部建成,3个县126个村10.13万人分批次陆续告别盐碱滩,喜迁新居。滩区还发展起了新产业,真正实现了搬得出、留得住、能发展、可致富。
黄河滩区搬迁居民刘太景:那些年汛期涨水比较频繁,有时晚上床上都有水,每到汛期还是提心吊胆。原先孩子全国各地跑着打工,现在在工业园区,在家门口把钱挣了,挺好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濮阳市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加快培育化工新材料、高端装备制造、绿色食品、现代家居等重点特色产业链群,推动产业向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、融合化方向发展,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2024年濮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8亿元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28元,同比增长3.4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16元,同比增长7.9%。
发布于:北京市正规配资线上炒股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